研究队伍
        院士队伍
        杰出青年
        研究员
        副研究员
        助理研究员
        博士后流动站
专家人才库 现在位置:首页 > 研究队伍 > 专家人才库

  

个人简况

     吴文俊(1919—2017),数学家 
    
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 

     吴文俊, 1919年出生于上海,201757日于北京辞世。 吴文俊于1940年本科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,1946年在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工作,在陈省身先生指导下开始从事拓扑学研究;1947年赴法留学,师从埃里斯曼与嘉当;1949年毕业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,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,随后在法国国家科学中心任研究员。新中国成立后,吴文俊于1951年回国工作,先在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授,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,直到1980年转入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,1998年转入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。他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(1985-1987),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(1992-1994),全国政协委员、常委(1979-1998),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。他于1993年开始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   

    1946年到1951年,吴文俊主要从事施蒂费尔-惠特尼示性类的研究工作;从1953年到1957年,他主要从事庞特里亚金示性类的研究工作。其后,吴文俊转向示嵌类的研究。由于在拓扑学的示性类及示嵌类方面的出色工作,吴文俊与华罗庚、钱学森一起荣获1956年国家第一届自然科学奖的最高奖(一等奖),并于1957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(院士)1958年,吴文俊被邀请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分组报告(因故未能成行)。吴文俊的工作是50年代前后拓扑学的重大突破之一,被数学大师陈省身称赞为“对纤维丛示性类的研究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   

    1976年,吴文俊在中国古代算学研究的基础上,开拓了崭新的数学机械化领域。1986年,吴文俊应邀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作分组报告,1990年荣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,1993年获陈嘉庚数理科学奖,1994年获首届香港求是杰出科学家奖。1997年获国际自动推理最高奖--厄布朗(Herbrand)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。授奖词中提到,几何定理自动证明在“吴方法”出现之前进展甚微,“在不多的自动推理领域中,这种被动局面是由一个人完全扭转的。吴文俊很明显是这样一个人。”吴的工作使得“几何定理证明的研究已全面复兴,变为自动推理界最活跃与成功的领域之一”   

    2000年,吴文俊由于在拓扑学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的杰出贡献,获得首届最高国家科学技术奖。2006年,吴文俊获得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数学奖。评奖委员会认为:“通过引入深邃的数学思想,吴开辟了一种全新的方法,该方法被证明在解决一大类问题上都是极为有效的。”“吴的方法使该领域发生了一次彻底的革命性变化,并导致了该领域研究方法的变革。” 他的工作“揭示了数学的广度,为未来的数学家们树立了新的榜样”。 

        吴文俊是我国最具国际影响的数学家之一。他对数学的核心领域拓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,开创了数学机械化新领域,对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影响深远  

 


个人网页